音乐源自于生活----听一场大提琴八重奏的感想
今晚去星海听了一场比较特别的concert,异于以往的合唱,钢琴,交响乐等形式,今晚所听的是一场大提琴的八重奏。
虽然很钟情于西洋音乐,却对大提琴没有太多的了解,大提琴给我的印象像是一把饱经沧桑的人的嗓音,低沉而稳重,沉重却不沉痛,温文尔雅而又温柔体贴,像是一种叹息,亦像是一种抚慰落魄的人的安慰。
今晚的收获很大,能让我感动的除了朱亦兵老师的音乐,更是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理解和态度,当然,还有散场后跟他还有我们长笛队队员的合照(他人很潮,也很nice啦。。)
(第一排从左到右,小队元老,干尸,大佬,肥笛,朱亦兵老师,mi,芊芊,还有要不是我蜷起身子的话就会被我的大头挡住的小晋晋~~)
之前也在这里听了不少的concert,却觉得今天这场是最受感染而且收获最大的,首先说说他们的音乐吧,上半场开场加插了一首《安慰曲》纪念上周突然离世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,8把大提琴把对先辈的悼念,和演奏者由衷的祝福、伤感和惋惜发挥得淋漓尽致,场上的肃静让人有落泪的冲动,接着便是一些著名的经典歌剧作品。
下半场是《巴西颂》和《红楼梦》组曲,即便是人数不多的组合,可是他们用心的演奏,却比广交那些靠音量、数量而非质量取胜的音乐要动人得多,我想这大概跟团员们的心态和组织者的用心良苦是息息相关的,音乐者,乐音也,如朱老师所说,演奏厅里主角有两种,一种是演员,一种是观众。
因为他们用心演绎,尊重观众,所以他们便也得到了观众的回应,人都是平等的,如果总是仗着自己是大艺术家,高人一等,盛势凌人,不尊重观众,自然也得不到观众的响应。音乐是对心态的一种反映,也是对演奏者情感的反映,而非一种靠数量和音量镇压观众的武器,这只大提琴的乐团即便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技巧,但是凭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,和对音乐的热忱,也令作品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。
生活始终会给用心的人予以回报,姑且跑一下题,作个通俗一点的比喻,以朱老师的食为例吧,之所以很喜欢烹饪,我觉得能自己下厨慢慢研究就是一种乐趣,总喜欢花很长时间准备一道菜,然后慢慢去琢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比例问题,即便很简单的食材和调味品,但是慢工出细活的菜肴总能调动起味觉的兴奋。如果自己做的菜式能为自己或者别人带去满足感,便又是一番对自己用心付出的回报与愉悦感。类比之下,广交的音乐就犹如食堂的菜饭,非价不廉,物不美也,而且也提供很多很多的款式供选择,但是他们的目标为了盈利,而且也是仅仅三下五除二地把素材煮熟,调味罢了。若不是价钱问题,我想也没有多少人坚决拥护校食堂的。
今晚的concert上忽然萌生一种念头,觉得音乐有的时候像是一位恋人,当你接触到一个新的作品,也许你会一见钟情,又或者对某个作品情有独钟,一旦对该作品产生好感,你就会有欲望去了解、琢磨、练习、攻克、提高。。。。开始的时候,自己就像是被这个音乐牵着鼻子走,越是有难度,越是想拿下,等到你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和酝酿,演奏者和音乐的这段感情也就有了结果了。当演奏者能自如地演奏一个作品,那么反过来一个诙谐一点的比喻----这位恋人便被演奏者牵着鼻子走了。
今晚受益良多,朱老师的音乐与他的心态一样好,很欣赏和钦佩这位艺术家,要以他为榜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~~~
一位广州的观众